行研:卫星互联网产业研究-凯发官网入口

免费注册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
*
*
用户已注册
*
*
*
邮箱已注册
*
*
密码修改
*
*
国内
产业头条
前沿   即时   集成的资讯信息
发布日期:
2024/07/10
字号
行研:卫星互联网产业研究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建投证券,黎韬扬)

一、我国及海外低轨通信卫星星座建设

1、卫星互联网战略价值凸显,我国低轨通信卫星起步较晚

1.1 卫星互联网为全球互联核心,商业、战略与军事价值凸显

1)卫星互联网可以看作是全球互联的核心

狭义上的卫星互联网即以构建太空高速通信网络为目标,通过采用低轨通信卫星组网方式,实现全覆盖通 信,弥补现有地面互联网网络的覆盖盲点,解决偏远地区以及空中、海上通信盲区的联网需求,弥补数字鸿沟, 典型模式包括美国 spacex 公司的星链等。当前,全球卫星产业带动全球航天产业发展。根据美国卫星工业协会 sia 2023 年度《卫星行业状况报告》, 2022 年全球航天产业规模达到约 3840 亿美元,其中全球卫星产业规模占航天产业的 73%,达 2811 亿美元。随 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航天产业收入将持续增加。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23-2029 全球与中国大型汽车 和航空航天零件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显示,2023 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约为 3900 亿美元,较 2022 年增加 60 亿美元,预计 2024 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将达 3960 亿美元。

低轨通信卫星在过去的几年中发展迅速,已经逐渐成为了卫星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根据 sia 数据,截至 2022 年末低轨通信卫星占当年发射卫星总数的比例已达 87.92%。根据 space foundation 统计,2023 年全球共发 射了 2917 颗卫星,比 2022 年增加了 23%。其中,通信卫星的发射超 2300 颗,占据了绝大多数比例,主要贡献 者为 spacex 公司,在 2023 年 spacex 发射了 1937 颗 starlink 卫星,占所有低轨卫星发射的绝大部分份额。卫星互联网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演进阶段。最初,当它在通信领域崭露 头角时,连接速率仅为 kbps 级别,这在当时已经被认为是一项技术革命。然而,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和不断的 研发投入,卫星互联网的速率在短时间内跃升到 mbps 级别,极大地推动了其在商业、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应用。进入 21 世纪,特别是近些年,随着低轨道卫星网络的大规模部署,连接速度再次飙升,已经触及 gbps 的门槛。这不仅为全球互联网覆盖打下坚实基础,也为未来更多创新应用提供了可能性。总体来看,卫星互联网当前的发展趋势具有:(1)高通量、高频段,(2)轨位高轨到低轨,(3)星体大 型到小型,(4)卫星布局星座化,(5)天网地网一体化等特点。按照轨道高度划分,低轨卫星由于传输时延 小、链路损耗低、发射灵活、应用场景丰富、整体制造成本低,非常适合卫星互联网业务的发展。

2)商业与战略价值:低轨通信卫星是实现全球覆盖唯一路径,低轨道频谱和空间资源日渐紧张

卫星互联网被广泛视为通信全球普及的关键手段,其目标是为地球上未能接入互联网的巨大人口提供连接。当前的通信卫星技术,主要集中在中高轨道,但它们并不完全适应于全球覆盖和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相比之下, 低轨道卫星通信提供了一种更加灵活且具有成本效益的凯发k8国际唯一的解决方案,它成为了地面通信的有效补充,尤其在空间 和地面的融合通信中起到了中心角色。卫星互联网与传统 4g、5g或互为补充。低轨卫星通信核心商业应用场景主要包括偏远地区通信、海洋作业及科考宽带、航空宽带和灾难应急通信等。卫星互联网或成为新一代 6g网络的重要组成。

手机直连卫星服务为卫星互联网商业重要领域,华为、美国 spacex 等国内外巨头加速布局。华为 pura70 应用卫星通信,手机直连卫星成标配。4 月 19 日,华为 pura70 上市开售,此次华为 pura 70 系列共有 4 个版本, 除基础版外,其他三版均带有卫星通信功能,采用北斗卫星 天通卫星通信方式。其中,北斗卫星消息支持发送 或接收卫星消息,消息可自由编辑,更可发送图片消息。天通卫星通信可拨打和接听卫星电话还可自由编辑卫 星消息。去年 9 月,华为首次推出具备手机直连卫星功能的 mate60 系列;同年 10 月,美国 spacex 在星链 (starlink)凯发官网入口官网也推出了星链直连手机业务介绍。中国电信获批卫星通信国际电信码号资源,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商业化加速推进。近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 指导下,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获得国际电信联盟批准,取得 e.164 码号(882)52 及 e.212 码号(901)09, 分别作为天通卫星业务的用户拨号码号和网络识别码号,这是我国电信企业首次获得用于卫星通信业务的国际 电信码号资源。依托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及网络,中国电信已在国内面向公众 用户提供包括卫星移动语音、短信等在内的手机直连卫星服务。根据赛迪顾问与太空探索研究数据显示,地球近地轨道能安全容纳约 6-10 万颗卫星。当前,全球各国和商 业公司已经提出了远超容纳上限的卫星发射计划,例如,美国 spacex 星链计划共 3 期已申报超 4.2 万颗低轨卫 星。亚马逊的 kuiper 计划、英国 oneweb、加拿大 telesat 等公司均开始布局并推出各自卫星互联网计划与低轨 星座。我国星网集团申请了 12992 个近地轨位,代号 gw 国网;g60 星链计划发射总计约 12,000 颗卫星。在此 背景下,低轨道频谱和空间资源日渐紧张,我国“先登先占”保持战略优势刻不容缓。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国际电信联盟(itu)和其他相关机构正在制定新的规章制度,要求卫星运营商在发 射卫星之前满足一系列条件,以减少轨道碎片并确保轨道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其中包括棘手的国际协调问题、 制定防撞规则以及卫星脱轨问题。关于部署节奏方面,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要求,提交申请后的 7 年内必 须发射第一颗卫星,在此基础上非地球静止卫星系统必须在当前投入使用的监管期结束后两年内部署其星座的 10%,在五年内部署 50%,然后在七年内完成部署。

3)军事与战略价值:俄乌战争启示、美军太空部署,军民一体通信系统

俄乌战争启示 - 网络通信、地面遭遇、情报信息、精确打击、无人机支援、反网络电子干扰。“星链”低轨 卫星星座凭借大容量、高通量、低时延和重访周期短等优势首次介入战场,可实现对全球近乎全天候不间断的 侦查与监视,充分证明近地轨道卫星的潜在军事应用价值。“星链”卫星的通信传输功能具有军民两用的特点, 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凸显了太空对于态势监视和军事通信的重要性。在俄乌冲突中,“星链”带来的卫星网络 支持,使乌军在通信、侦察等方面获得巨大助力,提升了其在网络通信、地面遭遇、情报信息、精确打击、无人 机支援、反网络电子干扰等方面的能力。星链计划与 x-37b 同属“星球大战”计划的一部分,背后依托的是美国太空安全的战略转型,蕴含着极高的 全球军事价值,对完善美国“空天地一体”作战能力,太空战略部署均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美国聚焦发展低轨 卫星星座,可分为弹性分散(提升空间体系抗毁能力)、战术信息支撑(高时空密度、高功能密度、超低时延)、 网云体系(一星多用、云端服务)支撑三大系统。“星链”卫星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已成为美军战略的核心。其主要 优势在于强化美军的指挥通信、侦察监视和指挥协同等多方面能力,从而助力多域作战概念的实现。军民一体通信系统,应用潜力广阔。1994 年,美国首次提出“军民融合”概念,旨在将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结合,形成统一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成熟的“军民融合”模式为美国军工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红利,“星 球大战”计划、“阿波罗”计划等都是“军民融合”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模块化设计是“星盾”的一个重要优 势,未来,“星盾”卫星可以搭载多种载荷,增强美国的太空体系弹性能力,提升多样化的太空军事应用能力。俄乌冲突已经揭示了“星链”系统并非纯粹的“民用”项目。由于分散部署军用载荷,增强了美国太空力量的 隐蔽性和抗毁性。同时,在商业卫星上托管军用载荷体现了航天领域军民融合的大趋势。

1.2 他山之石,海外卫星互联网产业建设风起云涌

1)全球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布局分析:低轨通信卫星为绝对主力

全球近地轨道(leo)星座申报与部署发展迅猛。截至 2023 年 10 月 31 日,全球已申报的卫星互联网星 座共 52 个。其中,近地轨道(leo)的星座数量为 46 个,占全球卫星互联网星座的 88%,远远超过其他轨道类 型。全球卫星互联网近地轨道 leo 星座:中美寡头领衔。按照全球已申报 itu 的低轨通信卫星星座计划,如 按计划全部部署完成后,中美两国或成近地轨道 leo 寡头领先局势。美国巨头如 spacex、astra、kuiper,我国 领军计划星网、g60 星链等将合计占有全球 leo 卫星互联网星座总规模超 85%。卫星星座发展不确定性高:国际巨头加速入局与出局。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要求,提交申请后的 7 年 内必须发射第一颗卫星,在此基础上非地球静止卫星系统必须在当前投入使用的监管期结束后两年内部署其星 座的 10%,在五年内部署 50%,然后在七年内完成部署。在全部已申报的卫星星座中,超 20%已申报星座项目 被标记为“已取消”或处于“休眠/未知”状态,说明该领域也存在极大的风险、挑战与不确定性。此外,由于 卫星星座项目资金、资质、运营服务、技术与经验等壁垒显著、叠加投入周期久、政策及发展战略不确定性等 特点,仅有 2.6%的星座计划如期完成建设。

2)全球低轨通信卫星仍处于早期建设阶段:多家国际巨头参与组网

目前,全球低轨通信卫星风起云涌,全球卫星互联网产业成为航天工业发展的新焦点,多家国际巨头参与 组网,海外主要参与者包含美国 spacex 星链、amazon kuiper system、英国 oneweb、加拿大 telesat、kepler、 法国 stellar、韩国 hanwha、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 roscosmos 的 sfera 等星座计划。从发射情况分析,星链 starlink 与一网 oneweb 率先发力,先发优势明显。spacex 于 2018 年 2 月 22 号 发射了首颗星链试验星,截至 2024 年 5 月,星链卫星从一代至二代 mini 共计发射 6482 颗。oneweb 于 2019 年 2 与 27 日发射了首颗试验星,在轨卫星数量已达 600 余颗,接近部署完成。相较之下,其他低轨通信星座建设 多处于早期试验阶段,尚未进行大规模组网。例如我国正在开发的星网(2023 年已发射部分试验星)与 g60 星 链两个主要低轨通信星座项目、amazon 的 kuiper 项目、telesat 的 lightspeed 等星座计划。

3)全球卫星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我国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与 spacex 仍存差距

全球低轨卫星火箭发射端,spacex 猎鹰 9 号独领风骚。目前唯有 spacex 与 oneweb 正式部署了低轨通信 星座。其中,spacex 使用的是自家的猎鹰 9 号执行的发射任务。oneweb 使用是 spacex 的猎鹰 9 号与俄罗斯的 联盟 2 号,俄乌冲突爆发前的所有 13 次任务均为联盟 2 号执行。由于全球其他主要玩家均处于试验星阶段尚未 大规模发射,当前的全球低轨通信卫星火箭发射已基本由 spacex 垄断。2023 年 7 月,随着阿丽亚娜 5 号的退 役,以及阿丽亚娜 6 号首飞的不确定性,欧洲短期内或将陷入无箭可用的境地。叠加美国德尔塔 iv 型接近停 飞,俄乌冲突后俄罗斯被制裁、西方世界停止与联盟系列运载火箭合作,都或将进一步提升 spacex 在全球发射市场的份额。民营商业航天活跃已成常态,助力全球航天活动高频发射。自 2020 年以来,全球火箭发射次数已连续三年 创下新高,全球航天活动频次显著增加,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商业航天的崛起吸引了大量非传统航天 产业的参与者,推动了行业的多样化和创新发展。2023 年度全球航天发射次数总计 223 次,成功 211 次,失败 11 次,部分成功 1 次,完全成功率 94.6%。全球有 10 个国家进行航天发射活动,将 2934 个载荷送入轨道,入 轨质量共计 1481 吨。美国 116 次,占全球一半以上;中国 67 次,占比约为三分之一。商业航天发展已成全球 火箭发射主流,美国 spacex 独领风骚。其中,美国 spacex 发射 98 次(含星舰组合体 2 次试飞失利),占美 国全年发射数量的 84%,占全球全年发射数量的 44%。spacex 公司凭借重复使用运载技术,进入空间能力大幅 增强,在卫星互联网“星链”系统需求推动下,已占据美国发射活动的绝对主导地位,在全球发射市场也已占 据“半壁江山”。

我国商业航天亦是加速发展,技术发展取得突破。根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 年我国共完成 26 次 商业发射(含拼车和搭载),占中国全年发射的 39%,成功 25 次,发射成功率达 96%。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 箭实施 11 次商业发射,快舟一号运载火箭实施 5 次商业发射,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实施 5 次商业发射,成功 4 次,朱雀二号和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各实施 2 次发射,捷龙三号实施 1 次商业发射。商业运载火箭实现技术突 破,基于液氧甲烷动力的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研制和技术验证相继取得阶段性进展,加速追赶行业标杆美国 spacex 公司。据新华通讯社半月谈数据,2023 年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新增企业数量为 113272 家,同比增长 28.95%。其中 43%为火箭制造企业、35%为卫星制造企业。2023 年,我国一共将 270 颗卫星送入太空,有 137 颗是商业卫星。而执行这 270 颗卫星发射任务的有 13 次是由商业火箭完成的。预计 5 年内,我国在轨运行的商业卫星将超 1200 颗。除了卫星、火箭,发射场的建设也是商业航天产业中重要的一环。2022 年 7 月 6 日,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 射中心在文昌国际航天城内开工建设,为商业火箭开辟专有发射工位,预计 2024 年年内发射工位正式投入使用。国有民营齐发力,聚焦我国商业航天火箭发射端研制。在 2024 年全国两会中,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新 型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容易表示,航天科技集团正在研发直径分别为 4 米和 5 米的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计划分 别在 2025 年和 2026 年进行首次飞行测试。2023 年 7 月 12 日,“蓝箭航天”朱雀二号遥二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成为世界上首款成功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的液氧甲烷火箭,也是国内商 业航天首款基于自主研制的液体发动机实现成功入轨的运载火箭,填补了国内液氧甲烷火箭的技术空白。2023 年 11 月 2 日、12 月 10 日,“星际荣耀”研发的“双曲线 2”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验证火箭进行了两次试飞 试验。

2024 年,spacex 商业航天发射端保持领先优势。美国研究机构 brycetech 发布了 2024 年一季度全球航天 发射数据。在相关数量、质量上 spacex 领先优势明显,其他国家及航天机构紧随其后。从火箭发射数量来看, spacex 在 24q1 完成 31 次火箭发射,居全球航天机构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以 9 次发射居 于第二。从发射航天器数量来看,24q1 spacex 发射 525 个航天器,位居全球发射数量首位。中国航天科技集 团、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以 27 个、24 个的数量分列第二、第三名。从发射质量来看,24q1 全球累计发射载荷 质量 493.93 吨,spacex 发射了约 430 吨的载荷,占全球约 87%。对比去年一季度的 233 吨数据,spacex 发射 载荷质量同比增加 85%,提升了将近一倍。火箭发射端,一箭多星(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与火箭回收技术或为重要降本增效影响因素,我国与 spacex 仍存差距。在一箭多星方面,spacex 猎鹰九号的一箭多星记录为一箭 143 星,我国一箭多星记录为一箭 41 星。体现在运载能力方面,猎鹰 9 号在现役火箭中位居榜首,有效近地轨道载荷为 22800 千克(单次)、18500 千克 (复用);宇宙神 5 号紧随其后,有效近地轨道载荷为 9,750–18,810 千克,俄罗斯联盟 2 号与我国长征 2 号系 列有效近地轨道载荷均不足 10000 千克。在火箭回收技术方面,现役火箭唯有猎鹰 9 号具有可回收特性:其为 历史上第一枚可多次重复使用一级助推器的液体燃料运载火箭,推翻了运载火箭只能一次性使用的思维定势, 也为 spacex 商业模式中的低成本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2、我国“低轨星座计划”历史:各自为战,进步缓慢

2.1 国际形势倒逼,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有望全面提速

如前所述,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战略价值凸显。自 2020 年以来,全球火箭发射次数连续三年创下新高,全球 航天活动显著增加,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当前,我国通信卫星主要依赖中高轨道卫星,主要覆盖国内 及亚太周边区域,缺乏全球通信的自主可控与安全性。与美国 spacex 的 starlink 星座相比,我国的低轨通信卫 星星座如星网和 g60 星链等多处于试验阶段,我国星网 2023 年才开始发射实验卫星,整体进度相对滞后。同 时,低轨道频谱资源作为战略性资源日益稀缺,全球各国和商业公司纷纷布局低轨卫星星座,频谱资源竞争激 烈。俄乌战争期间,starlink 低轨卫星在军事通信、侦察和情报收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凸显了低轨卫星的 军事价值,表明低轨卫星不仅在商业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在军事领域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通信卫星领域,我国低轨卫星的建设相对滞后于高轨高通量卫星。天通一号卫星是我国成熟的 geo 卫 星星座,已被各行业广泛应用。天通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首个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目前已有 3 颗卫星在轨运 行,覆盖区域包括中国及周边地区、中东、非洲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大部分海域。该系统凭借安全可控、低 成本和稳定可靠的特点,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的语音、短消息和数据等移动通信服务,广泛应用于应急通信、 海洋运输、消防林草以及旅游科考等多个行业,为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通信保障和安全支持。天通一号卫星 移动通信系统不仅填补了国内自主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空白,还对“一带一路”沿线的繁荣发展起到了有力的 支撑作用。其用户终端包括手持终端、便携终端和载体终端等多种类型。去年,华为 mate 60 pro 手机实现了基 于天通卫星的直连卫星通话功能,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通信体验。

尽管在高轨通信卫星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我国在低轨卫星的建设方面相对滞后。低轨卫星具有传输延迟 低、覆盖范围广和灵活部署的优势,随着后续建设的完善,低轨卫星的应用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成为卫星互 联网建设核心。近几年,在互联网应用、微小卫星制造和低成本发射等技术发展的驱动下,面向卫星互联网接 入服务,低轨星座研究迎来规模更大、更猛烈的第二次发展热潮。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我国卫星通信市场 规模 2023 年超 800 亿元,或将持续保持高速扩展,预计 2024-2029 年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约为 15%,2029 年我国卫星通信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2000 亿元左右。技术上低轨卫星接入数量显著提高,低轨化趋势明显。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卫星通信产业形成以大型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民营企业及初创公司为辅的卫星通 信产业格局,以抢占轨道频谱资源需求驱动,卫星互联网在星地融合网络、手机直连卫星、航空互联网及海洋 互联网领域的应用也有望得到进一步拓展。

2.2 我国低轨星座计划发展历程:国有民营两大阵营先后发力

自 2015 年以来,中国低轨卫星星座计划逐步起步,但推进进程较慢。早期,各大集团和公司各自为战,主 要通过发射 1-2 颗实验星来验证技术。例如,2015 年后,各集团和公司纷纷开始计划低轨星座,但多数项目仍 处于试验阶段。2023 年 7 月 9 日,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牵头研制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搭乘长征二号丙运 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低轨卫星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推进和验证。相比之下,美国 的 spacex 公司已在轨部署了 6000 多颗 starlink 卫星,显示出明显的进度优势。2021 年 4 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开始对低轨卫星星座进行统筹规划,改变了早期各自为战 的局面。星网公司主要从事卫星互联网的论证设计、研究试验、工程设计、工程建设、工程服务、运行控制、运 营管理等业务,目前已有试验卫星在轨进行技术验证,预计 2024 年将开始小批量部署。目前,星网公司已有试 验卫星在轨进行技术验证,为未来的大规模部署奠定基础。在星网公司成立之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鸿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虹云”等星座均已开展了全球低轨通信星座的设计论证和试验卫星发射,为“星网”星 座打下了技术和频率轨道资源基础。中国卫星互联网的发展主要分为两大阵营:国有央企集团和民营商业航天公司。早期部署的主要是国有央 企集团包括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及其下属公司,如航天科技集团的“鸿雁”星座计划发射约 300 颗低 轨卫星,目标是建立全球覆盖的卫星互联网系统;航天科工集团的“虹云”星座则计划通过低轨卫星提供高速、 低延迟的全球通信服务。民营商业航天公司近年来迅速涌现和发展,主要包括银河航天、九天微星、长光卫星 (“吉林一号”)和北京国电高科(“天启”星座)等。银河航天计划发射 1000 颗低轨卫星,致力于提供高通 量的互联网服务;九天微星则主导“九天星座”,主要用于物联网(iot)数据传输;“吉林一号”主要用于高 分辨率地球观测;“天启”星座则目标是通过低轨卫星提供全球物联网数据传输服务。

2.3 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政策:十年间多项政策出台助力行业发展

卫星产业国家政策大力扶持:需求端脉络清晰,确定性高。卫星产业关乎国家信息安全与发展,国家政策 大力推动,自 2013 年起出台多方政策,例如鼓励民营小卫星公司参与国家项目,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作为 “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应用工程,促进军民卫星资源和卫星数据共享等,从多方面发力推动产业发 展。其中,2014 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鼓励民 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民用遥感卫星数据政策,加强政府采购服务,鼓励民间资本研制、 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建设。2015 年,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联合发布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 年)》, 探索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市场化、商业化发展新机制,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商业航天的发展。2020 年,卫星互联网首次被纳入“新基建”范畴,成为贯穿“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建设方向。2022 年 7 月 6 日,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在文昌国际航天城内开工建设,为商业火箭开辟专有发射工位。2023 年 12 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在 2024 年经济工作的首位,“商业航天”首次 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名”。2024 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 也将在 2024 年内迎来首次发射。2024 年以来,地方政府政策陆续出台,国家队进军商业航天布局,卫星互联网与商业航天领域加速发力。以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地为首的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卫星互联网产业进程不断推进,可重复使用火箭、 大规模星座布局为核心目标,相关技术进展与星座布局有望加速落地。

3.1 星网集团服务政、专、民:以覆盖全球为使命,保证全球通讯数据安全与自主可控

2021 年 4 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星网集团”)正式成立,注册资本为 100 亿元人民币。作 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星网集团致力于打造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和组织平台,提供 先进、优质、安全、经济的空间网络信息服务。其目标是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卫星互联网公司。全球覆盖与自主可控,服务专、政、民。星网集团以覆盖全球为使命,致力于保证全球通讯数据的安全与 自主可控。通过部署低轨卫星星座,星网集团能够提供全球范围内的稳定通信服务,确保国家在关键技术和数 据安全方面的自主可控能力。统筹规划与协作,产业核心力量与组织平台。作为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星网集团在技术研发、 资源整合和市场推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组织平台为各类企业提供了合作与发展的空间,推动了整个产业链 的协调发展和技术进步。星网集团控股下属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成立,提供多类型卫星数据服务。2024 年 4 月,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有 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刘学林,注册资本 40 亿人民币,注册地址为雄安新区容城县启动区,经营范围含卫 星导航服务、卫星通信服务、大数据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人工智能双创服务平台、人工智能公共 数据平台、气象观测服务、地震服务等。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 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持股 55%、25%、20%。从公司经营范围可以看出,公司提供卫 星导航、通信、遥感气象等多类型、全方位的数据服务,同时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预计 将成为卫星数据运营应用的重要主体,商业航天领域应用或将加速落地。国际形势倒逼,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有望全面提速。目前多个航天强国已向 itu 申报了大规模星座计划。比如,美国 spacex 星链低轨通信卫星申请总数超 4 万颗,目前实际在轨卫星数量已超 6000 余颗。与之相对, 目前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仍处于早期起步阶段,集中国家力量加速发展:2021 年 4 月我国星网集团成立并申请 了 12992 个近地轨位,代号 gw 国网;2023 年 7 月 9 号,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卫星互联网技术首颗 试验卫星搭乘长二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升空;2023 年 8 月,我国“g60 星链”垣信卫星,一期工程已向 it u 提交 1296 个近地轨位申请,未来将实现 12000 余颗卫星组网;2024 年 5 月,我国上海蓝箭鸿擎科技“鸿鹄三 号”提交超万颗卫星星座计划,为我国第三个万颗级卫星星座。

星网集团的成立举国家之力统筹卫星互联网发展。我国于 2020 年 9 月向 itu 提交了 gw 星座计划,计划 分两阶段发射 12992 颗卫星。2021 年 4 月,中国卫星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正式组建,将对国内“虹云”“鸿雁” “天象”等多个星座进行统筹协调,加快推进国内卫星互联网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保证我国太空网络和信 息安全,有利于抢占空间轨道资源,改变目前国内卫星互联网多点开花、分兵而战格局,形成合力推动相关产 业链、创新链发展。星网第一阶段计划在“十四五”布局百余颗卫星,现已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当中,预计在“十 五五”期间将会有更为全面的组网计划。2023 年,数颗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已成功发射。

3.2 星网集团发展规划:轨道频谱资源有限,加速追赶美国 spacex 星链

1)全球轨道频谱资源有限,我国星座部署计划难度加剧

全球轨道频谱资源有限,星座部署时间紧任务重。地球近地轨道能安全容纳约 6-10 万颗卫星,当前全球各 国和商业公司已经提出了远超容纳上限的卫星发射计划,例如,美国 spacex 星链计划共 3 期已申报超 4. 2 万颗低轨卫星。亚马逊的 kuiper 计划、英国 oneweb、加拿大 telesat 等公司均开始布局并推出各自卫星互联网计划 与低轨星座。我国星网集团申请了 12992 个近地轨位,代号 gw 国网;g60 星链计划发射总计约 12,000 颗卫 星。在此背景下,低轨道频谱和空间资源日渐紧张,我国“先登先占”保持战略优势刻不容缓。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国际电信联盟(itu)和其他相关机构正在制定新的规章制度,要求卫星运营商在发 射卫星之前满足一系列条件,以减少轨道碎片并确保轨道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其中包括棘手的国际协调问题、 制定防撞规则以及卫星脱轨问题。关于部署节奏方面,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要求,提交申请后的 7 年内必 须发射第一颗卫星,在此基础上非地球静止卫星系统必须在当前投入使用的监管期结束后两年内部署其星座的 10%,在五年内部署 50%,然后在七年内完成部署。

部署难度和空间拥挤度持续提升,运营商保费显著增加。随着越来越多的卫星被发射,空间拥挤度和部署 难度也在不断增加。根据太空监测公司 slingshot aerospace 的年度报告,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之间的平均距离从 2010 年的 450 公里减少到 2023 年的 300 公里,减少了 33%。这种情况进一步增加了卫星碰撞和干扰的风险, 给卫星运营带来了更大的挑战。2023 年,太空运营商的保险索赔水平创下了历史新高。slingshot aerospace 的年度报告显示,2023 年是太 空运营的又一个繁荣年,发射和部署的卫星数量大幅增加,报废卫星也在不断增加。同时,随着在轨活动的增 加,运营商面临的风险也在上升,这导致了保险费率的显著增加。2023 年太空运营商的保险费率显著上升,尤 其是标准发射保险期限一年以上的部分。例如,猎鹰 9 号火箭上的典型 geo 卫星的保险费率从年初的低于 6% 上升到接近 10%。年度在轨保险费率也几乎翻了一番,从约 0.6%上升至接近 1.2%。此外,2023 年太空保险公 司共进行了近 9.95 亿美元赔付,远超约 5.57 亿美元的总保费收入,其中大部分赔付是支付给 viasat 的 viasat- 3 americas 宽带卫星。

2)星网整合国内航天资源,加速追赶美国 spacex 星链

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星网集团从目标上一定程度对标了美国 spacex 的星座建设,但是具体发展模式有 所不同。1)我国拥有较为成熟的卫星及火箭产业链,尽管在制造成本、发射效率端与美国 spacex 仍存差距。例如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科学院下属等国家国有资源积累,在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方面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实力。因此,选择整合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从而加速推进低轨卫星互联网 的建设。例如,我国长征系列火箭已经成功发射了数百次,为中国的航天任务提供了可靠的运载能力。2)全球 互联网覆盖的竞争日趋激烈,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迫在眉睫。我国选择站在已有航天产业的肩膀上,整合现有 资源,加速追赶美国 spacex。通过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和产业链,星网集团可以大大缩短研发和部署时间,提 高建设效率,快速推进低轨星网的建设,缩小与 spacex 在技术和市场上的差距。从星座规划比较分析,中国星网 gw-a59 和 gw-2 对标美国 starlink 的一阶段、二阶段星座部署。星网已 于 2023 年发射数颗试验星,并进行了关键技术的验证,预计 2024 年起正式组网发射,共计 12992 颗低轨通信 卫星。截至 2024 年 5 月,spacex 的星链星座在轨约 6000 颗,从部署节奏来看,差距较大。从频率分布比较分析,spacex 的 starlink 主要占用 ku、ka 频段,这些频段具有较好的穿透性和较低的 延迟,适合大规模商用。中国星网的传输频段分布在 ka 和 v频段上。相较于 ku 频段,v 频段虽然频率更高, 具有更大的带宽潜力,但对技术要求也更高,信号衰减更快,需要更多的技术投入和地面设备支持。

3.3 我国星网建设整体有序推进,正式组网进入倒计时

1)星网发展路径规划:分阶段推进,从实验星到批量组网

第一阶段:实验星验证通信体制

在星网发展路径的第一阶段,主要目标是验证星间和星地通信体制。2023 年起,通过小规模演示验证,成 功发射多颗试验卫星,主要用于测试和优化星间通信链路和星地通信接口,为后续的大规模部署奠定了坚实的 技术基础。通过初步测试,星网集团或已验证其通信技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第二阶段的正式分批部署做好 准备。

第二阶段:正式分批部署星座

第二阶段将是星网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 itu 星座的部署规则、轨位频谱的拥挤程度、海外巨头的相关星 座部署进度等方面考量,我国星网建设工作或将加速推进,预计于 2024-2025 年开始正式分批部署组网。此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区域性组网,并通过整合和统筹低轨星座,加速组网布局,以追赶美国 spacex 的星链进 度。根据 itu 披露的信息,星网集团计划分批次部署超过 12,000 颗低轨通信卫星,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宽带互 联网覆盖。

第三阶段:地面运营为未来方向

在星网发射组网主任务完成后,未来的延展方向预计将集中于地面运营服务。2024 年 4 月,星网集团成立 控股下属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提供多类型的卫星数据服务。经营范围含卫星导航服务、卫星通信服务、大数据 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人工智能双创服务平台、人工智能公共数据平台、气象观测服务、地震服务 等。公司提供卫星导航、通信、遥感气象等多类型、全方位的数据服务,同时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 信息技术,预计将成为卫星数据运营应用的重要主体,商业航天领域应用或将加速落地。

2)实验星阶段招标情况:4 家总体单位牵头,分系统、载荷等部分民企深度参与

根据星网实验星招投标的公开信息披露,在实验星阶段的招标整体呈现 4 家总体单位牵头,分系统、载荷 等部分民企深度参与的特征。中国星网集团公司下属公司的部分招标项目涉及卫星和各类设备采购,暂无火箭 相关招标。中标的通信卫星供应商(整体)主要有: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微小卫 星工程中心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联合体、银河航天(西安)科技有限公司等 4 家总体单位。分系统、载荷方面,中国星网集团下属公司采购的仪器设备均为高精尖产品。其中采购量较大的公司是中 国星网网络应用研究院、重庆星网网络系统研究院和中国星网网络系统研究院。各单位相关招标项目数量和项 目总金额预估量级详见下表。参与供应的主要是 1)大型央企、国企及其下属单位,例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下属多家院所等;2)多所研究机构和大学,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和国防科大电子科学学院等;3)部分民营企业 也参与了供应,如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实验星阶段,星网集团主要验证其卫星和地面设备的高 质量和可靠性,为后续的大规模部署和运营提供有力保障。

3.4 商业航天产业化布局加速:上海“g60 星链”与“鸿鹄三号”卫星星座

其他星座建设方面,低轨卫星互联网产业进程进入关键技术验证阶段,2024-2025 年有望开始批量部署星 座。2023 年 7 月 25 日,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松江打造低轨宽频全球多媒体卫星“g60 星 链”。2023 年 10 月 19 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 2026 年)》,布局“天地一体”的卫星互联网。

1)上海“g60”星链:我国第二个低轨大型卫星星座

地方政府发力卫星互联网产业。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在 7 月 25 日举行的“高质量发展在申城·松江 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松江加快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打造低轨宽频多媒体卫星“g60 星链”,数颗实试 验卫星完成发射并成功组网,一期将实施 1296 颗,未来将实现一万两千多颗卫星的组网。据财联社 2 月 5 日报道,作为“g60 星链”实施的核心企业,垣信卫星打造的“商业低轨宽带卫星星座”, 已获得发改委项目核准许可,预计将于 2024 年开始批量发射“g60 星链”的第一批次卫星,建设周期为 2024 至 2027 年。“g60 星链”,是由上海市政府支持的中国第二个低轨卫星大星座项目,旨在提供宽带互联网服务。其于 2023 年 12 月 30 日在上海开始,目标是与 spacex 的 starlink 竞争。规划到 2027 年建成一个能够进行全球 竞争的完整产业链,每年生产 300 颗卫星,总数达到 12000 颗,覆盖全球的宽带网络需求。

国资持续加码,垣信卫星获卫星产业最大规模融资。垣信卫星是星座实施主体,背靠上海联合投资(上海 国资委)和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并持有卫星制造商格思航天 32%的股份。2024 年 2 月 5 日,垣信卫星完成 67 亿元人民币 a 轮融资。本轮融资是近年来已公开披露融资信息中,我国卫星企业单轮融资的最大金额。2024 年该领域的第一笔融资,则为东方空间公司的近 6 亿元人民币 b 轮融资。自成立以来,垣信卫星经历了三轮融 资,分别为:2018 年 3 月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上海信投;2020 年 2 月的 pre-a 轮融资,投资方为上海联和 投资与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第三轮即本次融资。上述三轮融资中,一、二轮投资方都在上海,实控方为上 海国资委,而本轮融资中的 14 家投资方中,更有 6 家位于上海,其中 5 家为上海国资。

政策层面,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卫星互联网发展,g60 得到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上海 2023 年发 布了《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提出到 2025 年,上海要 新引进和培育 10 家商业航天重点企业,培育 5 家具备科创板上市条件的硬核企业,扶持一批民营“专精特新” 优势企业,实现空间信息产业规模超 2000 亿元。

2)星座计划加速推进,我国第三个万颗级低轨星座“鸿鹄三号”

2024 年 5 月末,“鸿鹄三号”提交超万颗卫星星座计划,为我国第三个万颗级卫星星座。据国际电信联盟 凯发官网入口官网显示,上海蓝箭鸿擎科技已向国际电联提交“鸿鹄三号”卫星星座申请备案,该星座含 10000 颗卫星。备 案中概述了 honghu-3(中文名鸿鹄三号)的星座计划,将在 160 个轨道平面上总共发射 10000 颗卫星,该星座 是国内继星网 gw 计划和上海 g60 星座提案后实体计划的第三个超万颗卫星巨型星座。鸿擎科技成立于 2017 年,主营业务包括卫星导航服务、卫星通信服务、卫星移动通信终端制造、微小卫星 生产制造等,其大股东为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头部企业—蓝箭航天。蓝箭航天直接持有鸿擎科技近 34% 股份,间 接持股近 33%,总共持股比例超过 67%。截至目前,蓝箭航天已经成功发射了朱雀二号遥三运载火箭,该火箭 搭载了包括鸿鹄卫星、天仪 33 卫星及鸿鹄二号卫星在内的三颗卫星并将它们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二、卫星互联网产业链:我国产业链完备,与 spacex 仍存差距

1、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图谱与价值量拆分

1)卫星互联网应用前景光明,市场空间广阔。中商产业研究院《2024-2029 全球及中国人造卫星行业发展 现状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23 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约为 2900 亿美元,较 2022 年增加 90 亿美元, 预计 2024 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将达 2993 亿美元。其中,通信卫星领域或将引领产业发展。据太空基金会 2023 年度太空报告显示,全球太空经济持续保持活 力,其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是卫星通信行业,该行业对卫星宽带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 计,我国卫星通信市场规模 2023 年超 800 亿元,或将持续保持高速扩展,预计 2024-2029 年市场规模年均复合 增速约为 15%,2029 年我国卫星通信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2000 亿元左右。技术上低轨卫星接入数量显著提 高,低轨化趋势明显。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卫星通信产业形成以大型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民营企业及 初创公司为辅的卫星通信产业格局,以抢占轨道频谱资源需求驱动,卫星互联网在星地融合网络、手机直连卫 星、航空互联网及海洋互联网领域的应用也有望得到进一步拓展。2)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包括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设备、卫星运营及服务四大主要环节。根据 2023 年 度《sia 卫星行业状况报告》,全球卫星产业各环节总价值为 3480 亿美元,其中卫星产业占 2813 亿美元。从 全球来看,地面设备和卫星运营服务的产业价值占比远高于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分别占 51.58%和 40.31% ,目 前宽带设备及服务价值占比较低,未来有很大提升空间;地面设备产值为 1450 亿美元,其中导航设备的贡献占 大多数,为 1119 亿美元。目前,我国卫星互联网各产业环节已相对完善,但相比美国,仍存在建设成本高、建 设周期长等问题。在未来,结合国家政策推动以及资金投入,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将会稳健发展向欧美领先企 业靠拢。

卫星互联网核心产业链主要包含卫星研制、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卫星运营及服务四大环节。向上延伸主 要为材料、燃料、电子元器件,向下延伸主要为应用环节。按照产业链上中下游划分,上游环节主要包括卫星 制造和火箭发射两个部分。在卫星制造方面,卫星平台包括热控系统、供电系统、推进系统和姿轨控系统等, 这些系统确保卫星在轨道上稳定运行,提供电力和热控保障。现代卫星平台的设计强调模块化和可扩展性,以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卫星载荷方面,如天线分系统、转发器分系统和其他组件,用于具体的任务执行,如通 信和成像等。随着技术的进步,卫星载荷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能够支持更高分辨率的图像和更高速率的数据传 输。此外,卫星总体包括通信、导航和遥感卫星等不同类型的卫星,根据任务需求进行设计和制造。在火箭发射方面,火箭制造涉及推进系统、箭体系统和发动机制造等,这些是火箭的核心组件,决定了火 箭的性能和可靠性。现代火箭制造注重高效推进和可重复使用技术,以降低发射成本。发射服务则包括火箭控 制系统、发射及遥测系统,用于确保火箭按预定轨迹发射。发射服务提供商不仅负责火箭的制造,还包括发射 场的建设和维护,以及发射操作的执行。

中游环节主要包括卫星运营商和地面设备。卫星运营商在卫星在轨运营方面涉及姿轨控、数据通信等,确 保卫星在轨道上的正常运行,包括定期调整轨道和姿态,监控卫星的健康状态,并及时进行维护和修复。在卫 星服务方面,运营商提供移动通信服务和宽带等增值服务。随着卫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卫星服务的种类和质 量不断提升,可以为全球偏远地区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地面设备方面,主要包括固定地面站、移动站、与用户终端三大类。固定地面站包括天线系统、发射系统 和接收系统等,是卫星与地面通信的关键节点,负责接收和发送数据。移动站则包括车载式天线和调制解调器 等,用于移动平台上的通信需求,如飞机、船舶和汽车。用户终端方面则涵盖零部件和终端设备等,直接面向 终端用户,提供易于使用的接口,支持各种卫星服务。下游环节主要涉及政府、企业和军队等领域的应用。在政府方面,国土资源利用卫星数据进行监测和管理, 应急管理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利用卫星提供实时数据支持决策,生态环境监测通过卫星数据支持环保工作, 气象观测通过气象卫星进行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在企业方面,自动驾驶技术利用卫星导航系统支持其发展, 金融等领域通过卫星通信和数据服务提高业务的可靠性和效率。军队方面,军队及各军工集团利用卫星提供的 通信、导航和侦察服务,增强作战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1.1 产业链上游(卫星制造端)率先发力,总装“国家队”主力地位,部组件民企深度参与

卫星互联网产业上游制造是卫星应用产业的空间基础设施、卫星应用产业拓展市场的关键基础。当前我国 卫星互联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叠加传统导航、遥感等卫星应用产业的持续发展,对产业链上游卫星制造构 成了核心增长力。预计未来,我国卫星制造产业的需求集中在新型卫星互联网星座构建及对传统卫星的更新。此外,低轨卫星设计寿命或将持续为产业链上游制造环节带来动力。低轨卫星的寿命通常在 5-7 年左右。影响卫星寿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卫星本身的设计,太空环境因素(如轨道拥挤、空间碎片等问题)以及卫星 轨道因素。低轨卫星由于处在地球引力和大气阻力的影响下,需要频繁进行轨道调整和避碰操作,这对其动能 和燃料消耗要求较高,并可能导致电子设备的加速老化,进而影响其使用寿命。

1)卫星制造总体部门多为航天系的“国家队”主导,包括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科学院、 电子科技集团等下属院所及上市企业,及部分民营企业。主要包括航天科技集团(卫星总体单位:五院、八 院)、中国卫星(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控股,卫星终端制造、应用系统集成、卫星运营服务)、中国科学院(小 卫星总体单位: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银河航天(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长光卫星(商业遥感卫星)等。卫 星测试端主要包含西测测试(检验检测服务)、苏试试验(检验检测服务)、思科瑞(可靠性检测筛选);材 料端主要包含光威复材(高性能碳纤维)。卫星制造商(总体)整体门槛较高,行业集中度高,竞争格局较为 清晰。受益于国家需求的稳定与增长,该细分领域确定性较高,且企业收入增长稳定。卫星的低成本制造和高产能是组建海量巨型星座的两大前提,我国与 spacex 仍存较大差距。在制造成本 端,根据 space news 测算,第一代 starlink v1 卫星的制造成本约为每颗 20 万美元(重量约 260kg)。而最新 的 starlink v2 mini 卫星,由于其增加的尺寸和能力,制造成本上升至约 80 万美元一颗(重量约 730kg)。未来计划的 v3 卫星,每颗预计将重 1500 公斤,制造成本约为 120 万美元。在卫星产能端,spacex 目前在位于华盛 顿 redmond 的工厂内,每月生产至少约 120 颗 starlink 卫星,年产量达 1440 颗。这使得 spacex 成为世界上最 具产能的卫星制造商之一。通过这种高产量,spacex 能够支持其频繁的发射计划,每年进行数十次发射。此外, spacex 还在德克萨斯州建立了新工厂占地 52.1 万平方英尺,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

上游卫星制造端以量换价,营收稳健增长、利润率有所下滑或为未来趋势。根据已披露的卫星互联网产业 两大星座,我国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第五十四研究所联合体等是卫星制造的主力,银河航天、长光卫星、格思航天等为代表的民企也具备卫星制造 能力,但我国卫星制造端整体在产能与制造成本方面和美国 spacex 差距较大。未来,卫星平台通用化程度或将 提高,批产后降本空间大,大规模低轨卫星的载荷标准化可进一步降低卫星成本。

2)卫星部组件(元器件类)百花齐放,民企深度参与。主要包括上海瀚讯(地基基站、通信载荷、卫星通 信终端)、佳缘科技(卫星信息传输网安)、国光电气(微波器件)、航天环宇(通信天线、地面测控天线)、 国博电子(t/r 组件、射频集成)、臻镭科技(adc/dac 芯片、电源模块)、航天电子(航天科技集团九院控 股,测控通信导航载荷)、铖昌科技(t/r 组件)、盛路通信(相控阵天线、微波毫米波天线)、振芯科技(导 航芯片及设备)、航宇微(核心芯片及模块、商业遥感星座)等。该环节包括卫星上游由单机设备组成的分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制造和组装。这些部件包括各种传感器、 控制器、电缆、通信设备、动力设备、能源设备、姿控设备、光学设备等,汇集了半导体(如第三代半导体技 术)、新材料(如碳纤维)等多个细分领域。同时,卫星部组件企业需要借助掌握先进的制造和组装技术(如 3d 打印技术),并与卫星制造企业密切合作,确保卫星各个部分的质量和协调性。卫星部组件细分领域百花齐 放,“国家队”与民营企业均有参与,是融合发展最集中体现的领域。卫星部组件领域嫁接在卫星制造商(总 体)中,同样受益于国家需求的稳定与增长。在卫星制造端整体单位降本压力的影响下,上游部组件领域企业 利润率有所下滑或不可避免。

1.2 产业链上游(火箭发射端)国有民营商业航天齐发力,一箭多星与可回收技术为重点

卫星互联网发射端主要包括卫星的运输、发射和轨道控制等环节。在卫星发射环节中,包括火箭研制和发 射服务两个部分,其中火箭部分包含箭体、整流罩、推进系统、测控系统等,发射部分包含发射工位、燃料、测 控等。卫星发射企业需要具备高超的技术能力和精细的管理能力,确保卫星在发射过程中的安全和可靠性。目前国内发射场数量只有 4 站,酒泉、西昌、太原、文昌,发射场资源较为紧缺,大部分还是满足国家发射任务 需要。发射环节一箭多星技术较为关键,制造与发射成本有待进一步降低。相较于国外一箭 60 星的发射水平, 我国一箭 20 星的发射技术有待提高。卫星发射环节主要是航天系“国家队”为代表,同时民营航天也在积极发展,关键技术持续突破。传统体 制内单位包括航天科技集团(火箭总装集成与火箭发射服务:一院、八院;火箭发动机:六院、四院),航天科 工集团(航天科工火箭技术)等。新兴民营商业航天包括天兵科技(天龙系列大液体运载火箭)、蓝箭航天(朱 雀系列液氧甲烷运载火箭)、中科宇航(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抓总,力箭系列固体运载火箭)、星河动力(谷 神星系列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智神星系列中型液体运载火箭)、星际荣耀(双曲线系列液氧甲烷运载火箭)、 东方空间(引力系列固体运载火箭)等。火箭发射材料包含斯瑞新材(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3d 打印 产业链包含铂力特(金属增材制造)、华曙高科(金属增材制造)等。

星座建设、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航天活动快速发展带动火箭发射端市场需求。根据头豹研究院,2023 年 我国火箭市场规模约为 112 亿元,预计 2027 年达到 284 亿元,cagr 高达 26%,高于全球增速。根据中国航天 科技活动蓝皮书,2024 年全年预计实施 100 次左右发射任务有望创造新的纪录。其中商业航天方面,实施长征 六号丙、长征十二号、天龙三号、引力一号等新型运载火箭首飞;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迎来首次发射任务,多个 卫星星座将加速组网建设。

火箭发射端,我国处于第一梯队,与美国 spacex 仍存差距。2023 年全球年度发射达 222 次,相较于 2022年全球年度发射量的 186 次进展迅速。分国别来看,美国以 116 次发射,占据全球第一(另有统计美国为 108 次),我国全年进行了 67 次发射(2022 年为 64 次),位居第二;俄罗斯以 15 次发射量位居第三。商业航天发 展已成全球火箭发射主流,美国 spacex 独领风骚。其中,美国 spacex 发射 98 次(含星舰组合体 2 次试飞失 利),占美国全年发射数量的 84%,占全球全年发射数量的 44%。spacex 公司凭借重复使用运载技术,进入空 间能力大幅增强,在卫星互联网“星链”系统需求推动下,已占据美国发射活动的绝对主导地位,在全球发射 市场也已占据“半壁江山”。火箭发射端,一箭多星(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与火箭回收技术或为重要降本增效影响因素。在一箭多星方 面,spacex 猎鹰九号的一箭多星记录为一箭 143 星,我国一箭多星记录为一箭 41 星,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发射。体现在运载能力方面,猎鹰 9 号在现役火箭中位居榜首,有效近地轨道载荷为 22800 千克(单次)、18500 千克(复用);宇宙神 5 号紧随其后,有效近地轨道载荷为 9,750–18,810 千克,俄罗斯联盟 2 号与我国长征 2 号系列有效近地轨道载荷均不足 10000 千克。我国目前单次火箭发射载荷能力距国际领先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在火箭回收技术方面,现役火箭唯有猎鹰 9 号具有可回收特性:其为历史上第一枚可多次重复使用一级助 推器的液体燃料运载火箭,推翻了运载火箭只能一次性使用的思维定势,也为 spacex 商业模式中的低成本战略 提供了有力支持。自 2010 年 6 月以来,猎鹰 9 号运载火箭一共发射了 256 次,其中 254 次成功,一次部分失败 以及一次航天器损毁(截至 2023 年 8 月)。“猎鹰”系列火箭实现了占火箭成本约 84%的芯一级和整流罩的回 收复用。理论上在几乎不做维修的情况下,具备 24 小时可重复使用执行发射任务的能力,目前可重复使用次数 目前已经达 21 次。

未来,随着政策推动火箭商业化发展,民营火箭公司的发展有望助力降低火箭研制周期,火箭发射成本, 缩短发射间隔,满足商业发射市场需求。我国重型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的研发正在稳步推进中,多 型号火箭将采取可重复使用方案,复用技术持续取得突破。2024 年两会期间,航天科技集团表示正在加快适 应商业航天市场的产品开发:加速研制 4 米级、5 米级可重复使用火箭,计划分别于 2025 年和 2026 年首飞。

海南、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建设有望改善火箭发射效率。2024 年,我国第一个商业航天发射场—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的一号发射工位将实现常态化发射。正在建设的二号发射工位导流槽目前已经封 顶,进行设备安装。该发射工位被要求必须符合 9 家火箭公司 19 型火箭的发射要求,仅是接口的数量,就是 以往航天发射工位的数倍。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按照 2 个中型液体工位和 2 个固体小型工位进行规划, 中型液体工位每年打 16 发火箭,固体工位一个打几十发火箭。为了适应现在市场的需要,后面有二期、三期 和更大计划。目前中科宇航、蓝箭航天、天兵科技等许多国内头部商业航天企业,都已经或计划落地文昌国际 航天城。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场或将加速建设。2021 年浙江省政府公示的《浙江省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包含了“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项目”,总投资 200 亿元,“十四五”期间投资 120 亿元, 规划进一步明确,“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项目”规划面积约 67 平方公里,包括航天发射场 35 平方公里、 产业配套区 32 平方公里,建设年发射规模 100 发的商业航天发射基地和千亿元级的商业航天配套产业基地。

1.3 产业链中游(卫星测运控):资本化程度较低,国家队领衔开展

目前,受限于通信卫星运营牌照申请的壁垒,卫星星座测控运营主要由国家队开展。包括运营中星系列和 亚太系列通信卫星的中国卫通、未来有望运营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的星网集团、运营“天通一号”的中国电信等少数集团及企业。卫星测控涉及的市场主要包括:天地一体化的卫星通信与数据服务凯发k8国际唯一的解决方案、航天器在轨操作、卫星数据 应用与服务。据开运集团的数据,预计未来 3-5 年,天地一体化的卫星通信与数据服务凯发k8国际唯一的解决方案与航天器在轨 操作的市场规模合计预计可达近 300 亿元。同时,卫星星座系统部署增多,也将使得星座协同工作模式成为常 规工作状态,测控系统也将更加重要。

卫星测控平台通过“地面站 星间链路”技术,实现卫星的持续监测与数据的通信。致力于打造一体化的 无人值守地面管理平台。数据共享系统完成对卫星零级数据的预处理工作,指挥监控实现各个子系统的控制管 理、计划生成、任务下发、故障报警等内容,通信系统完成载荷数据处理与分发,指令上注,测控设备的远程 监控等工作。技术核心主要包括:1)跟踪技术(跟踪、测速、测距、时刻参数)、2)遥测(用传感器测量卫 星内部各个工程分系统、卫星的姿态、内部温度/压力/电压/电流等、外部空间环境和有效载荷的工作状况)、 3)遥控(地面对于卫星单机、对姿态等具备执行能力的系统的控制)。

卫星测控系统是指对在轨运行的卫星进行跟踪、测量和控制的大型管理系统,通过地面测控站、海上测量 船、中继卫星等方式实现卫星在轨运行管理。测运控是卫星运营商的刚需,只有通过测运控系统追踪卫星的位 置,接收卫星下行信号,确定卫星工作状态,向卫星上注指令数据等等,才能最终保证卫星运营良好能够产生 实际价值。与卫星测控相比,卫星运控主要关注卫星任务的规划、资源的分配、任务的执行和故障处理等方面。卫星 任务的规划是指根据任务需求和目标,制定卫星的任务计划和执行方案。资源的分配则是根据任务需求和资源 可用性,合理分配卫星的能源、通信带宽等资源,以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任务的执行是指卫星运行过程中的 各种活动的实施,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任务切换等。故障处理则是在卫星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或问题 时,及时进行诊断和处理,以保证卫星的正常运行。目前我国所有非商业航天性质的发射测控保障仍由国家航天测控部门承担,大部分商业卫星的测控需求则 需要由商业化的公司来提供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商业航天测控公司从 2015 年开始陆续成立,并为各 类商业卫星和航天爱好者科学实验卫星任务提供测控服务,同时也开启了对航天测控商业化模式的有益探索。2018 年 9 月 26 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了我国首个第三方卫星测控站电台执照,这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 测控行业规范的正式建立与实施,表明国家对商业航天的发展开始给予支持,行业管理开始走向完善。

1.4 产业链中游(地面设备):地面端市场需求多元化,国有民营各具竞争优势

地面设备主要包括固定地面站、移动式地面站以及用户终端。我国地面设备制造行业综合化程度较高,涉 及领域广泛,吸引众多跨行业参与者,市场竞争相对比较激烈。主要包括海格通信(通信导航设备)、七一二 (无线通信设备)、华力创通(基带芯片、仿真测试)、电科芯片(导航射频芯片)、南京熊猫(北斗终端)、 烽火电子(通信装备及电声器材)、盟升电子(北斗终端)、星网宇达(通信设备)、普天科技(通信设备) 等。

地面设备方面,包括卫星地面系统以及卫星通信终端。其中,卫星地面站目前主要由航天科技集团所属单 位、部分其他央国企、及民营航天企业构成,终端设备方面,从基础软件及基础硬件、中游的终端及系统集成 均有相对较多的军工央企所属单位、地方国企以及民营企业参与。同时,我国卫星地面设备制造产业呈现出明 显的区域集聚特点。根据北京国际工程咨询报告,目前,形成五大卫星产业集聚区,包括京津冀、珠三角、长 三角、华中以及川渝陕,其中,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西安等重点城市展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技术难点主要集中在卫星终端天线、射频芯片、基带芯片等领域。手机直连对射频发射功率提出了极高要 求,华为、中国电信均发布了手机直连卫星手机,手机直连有望成为旗舰手机的标配,渗透率有望提升,相关 器件的发展值得关注。在市场竞争方面,体制内企业和民营企业各具竞争优势。体制内企业凭借其多年的技术 基础和资金支持,在固定地面站建设、高端设备制造和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占据一定优势;而民营企业则在移动 站、用户终端、市场灵活性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竞争力。

1.5 产业链下游(卫星数据):卫星互联网应用大蓝海,1 n 行业格局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下游应用与服务是卫星产业价值链中占比最高的环节,通信卫星运营是重要组成。近年 来,我国卫星通信行业快速发展,卫星通信关键技术不断进步。卫星通信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对产业信息 化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根据 sia 2023 年度《卫星行业状况报告》,全球商业卫星行业总收入为 2810 亿美元, 其中卫星服务实现收入 1133 亿美元,占卫星产业收入约 40%,其中卫星宽带、空间连接用户增速最快。据前瞻 产业研究院统计,我国卫星通信市场规模 2023 年超 800 亿元,或将持续保持高速扩展,预计 2024-2029 年市场 规模年均复合增速约为 15%,2029 年我国卫星通信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2000 亿元左右。随着技术进步、市 场需求增长和商业化程度的提升,卫星在通信、气象、遥感、广播、导航等领域均发挥重要作用,应用领域不 断丰富。卫星运营及服务主要包含卫星移动通信服务、宽带广播服务和卫星固定服务。巨型星座亟须通过设计高效 的网络运维系统,构建基于星地链路/星间链路的测运控支持系统,实现对巨型星座卫星的全时段状态监测,同 时设计高效的业务管理机制,稳定提供宽带接入业务。

按照性质划分卫星应用包含三个主要客户:军队用户、政府用户和行业用户。卫星技术应用是军队信息化 建设的关键一环,包括高精度、高效率的军事通信,指挥控制,定位导航,事态传感,武器制导,电子对抗等全 方位支持与服务。政府用户包括交通运输部(如航空、航海和陆路运输的监测、管理和调度)、自然资源部(如 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应急管理部(如灾害预警、灾害监测和灾害应急救援)等。而行业用户包括航空公司、 物流企业、海洋作业等。相较于美国 spacex,目前国内企业对卫星互联网应用方面尚在起步阶段,未来发展潜 力巨大,结合数字经济大蓝海的时代背景,是重点关注方向。卫星互联网应用大蓝海,1 n 行业格局。目前下游卫星运营及服务国家队中,中国卫通主要运营高轨通信 卫星,开展电视广播、海事通信、应急通信等业务;中国星网未来主要负责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的运营。卫星 互联网应用大蓝海,航天系“国家队”继续领衔。近期,中国时空信息集团在雄安成立,聚焦卫星领域数据服 务,商业航天应用或将加速落地。注册资本 40 亿人民币,注册地址为雄安新区容城县启动区,经营范围含卫星 导航服务、卫星通信服务、大数据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人工智能双创服务平台、人工智能公共数 据平台、气象观测服务、地震服务等。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 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持股 55%、25%、20%。从公司经营范围可以看出,公司提供卫星 导航、通信、遥感气象等多类型、全方位的数据服务,同时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预计将 成为卫星数据运营应用的重要主体,商业航天领域应用或将加速落地。

2、卫星互联网发展趋势与投资逻辑

2.1 卫星制造端:产业链上游率先发力,量产逻辑下利润与弹性

1、卫星制造端产能,从传统工匠逻辑到量产逻辑的转变

占频保轨时间紧任务重,美国 spacex 星链先发优势明显,倒逼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量产逻辑提速。卫星 的低成本制造和高产能是组建海量巨型星座的两大前提,我国与 spacex 仍存较大差距。在卫星产能端,spacex 目前在位于华盛顿 redmond 的工厂内,每月生产至少约 120 颗 starlink 卫星,年产量达 1440 颗。这使得 spacex 成为世界上最具产能的卫星制造商之一。通过这种高产量,spacex 能够支持其频繁的发射计划,每年进行数十 次发射。此外,spacex 还在德克萨斯州建立了新工厂占地 52.1 万平方英尺,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建成后有望解决我国卫星互联网制造端产能瓶颈。自 2023 年以来,随着我国卫 星互联网进入实质性的建设阶段、以及上海“g60 星链”等多个国家、民营星座计划的相继提出,未来几年卫 星制造产业有望摆脱传统项目制,迎来大批量生产阶段。以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为代表的卫星制造端将 逐步从传统航天工匠模式向批量化生产转变。2024 年 4 月,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表示,海南“卫星超级工厂” 项目历经五个月的筹备,已迎来论证的最后阶段。“卫星超级工厂”是指用造汽车的方式批量生产卫星,让卫 星制造降本增量,其大概年产能力能达到 1000 颗卫星。预计未来几年将正式投产达到大规模批量生产阶段。量产逻辑下的低成本制造与其可靠性是亟待突破的关键点,有待进一步技术与时间验证。过去数十年间, 我国航天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加速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转变。我国传统的航天工匠精神强调高精度、 高可靠性,单颗卫星的制造周期长且成本高,每颗卫星造价可高达数亿人民币。而美国 spacex 则采用试错和低 成本战略,通过降低单颗卫星的制造成本,实现大批量生产,不断优化和改进卫星设计。传统工匠逻辑到量产 逻辑的转变有待进一步技术与时间的验证。

2、卫星制造端成本控制,产业链上游收入规模扩大,利润率有所下滑或为未来趋势

卫星的低成本制造和高产能是组建海量巨型星座的两大前提,我国与 spacex 仍存较大差距。在制造成本 端,根据 space news 测算,第一代 starlink v1 卫星的制造成本约为每颗 20 万美元(重量约 260kg)。而最新 的 starlink v2 mini 卫星,由于其增加的尺寸和能力,制造成本上升至约 80 万美元一颗(重量约 730kg)。未来 计划的 v3 卫星,每颗预计将重 1500 公斤,制造成本约为 120 万美元。上游卫星制造端以量换价,营收规模增长、利润率有所下滑或为未来趋势。根据已披露的卫星互联网产业 两大星座,我国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第五十四研究所联合体等是卫星制造的主力,银河航天、长光卫星、格思航天等为代表的民企也具备卫星制造 能力,但我国卫星制造端整体在产能与制造成本方面和美国 spacex 差距较大。随着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逐步进 入正式批量部署阶段,预计自 2024 年起行业整体规模或将由稳健增长转为快速增长阶段,卫星制造企业的相关 业务收入与业绩规模有望迎来显著提升。未来,卫星平台通用化程度或将提高,批产后降本空间大,大规模低 轨卫星的载荷标准化可进一步降低卫星成本。

3、量产趋势下卫星测试环节不可或缺,边际成本低,盈利弹性更大

近年来,随着通信、导航、气象观测等需求的不断增加,全球卫星数量迅速增长,带动了卫星制造端测试 环节企业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小卫星和卫星星座的快速发展,如 spacex 的 starlink 项目,从单星定制化到批量化生产卫星的行业大趋势下,更是需要频繁且精确的测试,为测试环节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在技术方面,卫星测试需要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设备,涵盖环境模拟、功能验证、射频测试等多个方面。由于测试环节涉及复杂的技术和设备,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壁垒,从而构建了较高的进入门槛。在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上游制造端,卫星测试环节边际成本较低,卫星测试是卫星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 环,具备稳定的订单和收入来源。卫星测试环节的边际成本较低,随着测试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单次测试 的成本会逐渐降低,从而在上游整体降价压力的趋势下,维持或一定程度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未来卫星大规 模批量生产,该环节或具备较大的盈利弹性。

4、产业链中下游随着卫星星座建设同步建设,应用端配套空间逐步扩大

卫星互联网应用端,航空、海洋等传统领域有望率先发力;我国高轨卫星互联网空间基础设施成熟度高于 低轨卫星互联网产业,并有望进一步完善。卫星互联网的价值链中,下游应用占据重要地位,地面接收终端及 配套设施的市场空间将随着应用的成熟而逐步扩大。高低轨卫星互联网协同发展,天网地网一体化趋势较为明 显。2017 年 3 月,中国卫通集团的闵士权研究员基于吴曼青院士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总体架构设想以及李德 仁院士的 pntrc 空间信息网络方案,提出了“多层轨道天地一体化通信遥感导航网络方案”,该方案提出了一 个运用 geo 星座骨干网络和 leo 星座接入网络协同工作完成通信、遥感和导航三大功能的构想。卫星互联网 是星地融合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3gpp 稳步推进星地融合的 ntn 标准化工作。航空、海洋等传统领域率先发力,应用领域带来新驱动力。高轨卫星互联网空间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航 空、航海卫星互联网应用市场持续拓展。随着中星 16 号、中星 19 号和中星 26 号高通量通信卫星相继成功发 射,我国已初步建成首张完整覆盖国土全境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沿线重点区域的高轨卫星互联网,为高轨 卫星互联网持续拓展航空、航海卫星互联网应用市场奠定基础。

星网集团控股,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成立,统筹卫星领域数据服务。星网集团控股下属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成 立,提供多类型卫星数据服务。该公司由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 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持股 55%、25%、20%。从公司经营范围可以看出,公司提供卫星导航、通信、遥感气 象等多类型、全方位的数据服务,同时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预计将成为卫星数据运营应 用的重要主体。与传统运营商、运营设备商的协同合作,加速推进卫星互联网产业链进程,为下游应用、成本降低和商业 化提供新的动力。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将通过与传统运营商和设备商的协同合作进一步加速。手机直连卫星技术、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华为等企业的参与,将发挥传统运营商和电信设备商的竞争优势,为卫星互联网产业的 下游应用、成本降低和商业化提供新的动力。卫星互联网与 6g、5g 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技术和市场的 进步。

2.2 火箭发射端:我国航天发射量有望新高,民营商业航天关键技术突破

5、受益于卫星星座建设加速,我国航天发射量有望新高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4 年的中国航天更加值得期待,全年预计实施 100 次左右发射任务有望 创造新的纪录。其中商业航天方面,实施长征六号丙、长征十二号、天龙三号、引力一号等新型运载火箭首飞; 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迎来首次发射任务,多个卫星星座将加速组网建设。海南发射工位竣工。发射效率提升。

6、民营商业航天已进入第二代产品研发的关键时期:研发周期与资本长期陪伴的冲突

根据《2024 年中国民商参与航天产业现状及未来展望》,从经营的角度上讲,商业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实现 盈利,然而这一点对于中国民营航天公司来说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航天产业具有“长周期、高投入、颠覆性” 的特点,产品商业化周期长,技术研发投入高,这两点对于公司存续是巨大考验。新火箭型号从诞生到退役,存在无法回收研发成本的可能性。根据太空与网络专题《商业火箭,想说爱你 不容易》数据,历史上美国多家商业航天发射公司竞争,最终只有 spacex 脱颖而出实现盈利,并占据全球近一 半发射市场份额。比如,曾经风光无限的商业火箭公司 astra 正式宣布私有化,astra 公司三年前通过 spa c 方 式借壳上市,估值曾高达 21 亿美元,但现在的估值仅剩 1125 万美元,约为最高估值的千分之五左右。我国商业火箭公司与我国星座建设进度紧密相关,或出现赢者通吃的市场格局。从商业火箭早期发展的经 验和教训来看,商业火箭公司的成功,既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还需要充分的技术外溢,更要有具有竞争力的 价格;最重要的,要有满足生存和发展的市场。显然,在第一轮商业火箭发展的热潮中,这几个要素很难完全 具备,艰难坎坷、甚至中途夭折也就在所难免。我国技术路线同质化,主要集中在大推力、大液体、可回收领 域。预计未来市场将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或将仅两至三家火箭发射公司成功突围。且下游需求与我国星座建 设进度紧密相关,如果不能获得卫星星座的发射订单,将难以维系。

2.3 卫星互联网产业竞争格局:国企民企齐发力,合力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7、国企民企齐发力,合力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起步晚,面对稀缺且不可再生的轨道资源,正在加快产业布局。1)国家积极整合优势 资源,2021 年在雄安注册成立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星网集团),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庞大的低轨卫星 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系统。2)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民营企业成为商业航天重要参与者。我国商业航天参与 者主要分为民营企业、中国科学院系企业和航天系企业。形成以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国卫星等国家队引领, 银河航天、九天微星等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卫星互联网产业格局,推动技术创新、商业化发展和行业繁 荣。社会资本持续投入,交流合作持续推进商业航天。根据 2023 年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 年社会资 本面向航天投资近 60 亿,主要集中在卫星、火箭制造领域。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迅速扩张,产业资本加 速布局商业航天。据中商产业研究院不完全统计,2023 年我国商业航天行业共发生投融资事件 14 起,已披露的 交易金额中,星河动力获得金额最高,达 11 亿元。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来源:行业研究报告院


声明:本公众号致力于专业好文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凯发官网入口的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所发文章仅供参考交流,非商用。若内容、设计、字体等涉及凯发官网入口的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凯发k8国际唯一。


立足本地 深耕跨境

 聚焦服务 平台运作

我们致力为全市各级政府、园区、企业和全球企业家朋友提供在烟发展投资选址、战略咨询、投融资、人才引进、技术转化、合资合作等全方位覆盖的资源、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如有合作需求,敬请联系凯发k8国际唯一! 

电话:0535-6518130

邮箱:ytgcyf@163.com

网址:www.investorcircle.cn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