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华精神”到“万华模式”-凯发官网入口

免费注册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
*
*
用户已注册
*
*
*
邮箱已注册
*
*
密码修改
*
*
国内
产业头条
前沿   即时   集成的资讯信息
发布日期:
2021/05/11
字号
从“万华精神”到“万华模式”

万华化学烟台工业园

大众网•海报新闻评论员 冯炜程

4月9日,在跨越疫情周期后,烟台万华交出了史上最牛的一份财报,今年一季度营收313.1亿元,利润66.21亿元。尽管资本市场对万华的财报始终保持较高的预期,但这份增幅达到380%的一季报还是让很多人吃了一惊,也给正在锐意改革再出发的烟台以极大的振奋。

日前,记者曾刊发《烟台该向昆山学习什么》的文章,从发展机遇把握能力、产业链思维和新旧动能转换思维等三方面尝试解读了“昆山模式”。万华,作为烟台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中国化工企业的标杆,同样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深思,有些方面对我们的城市来说甚至更具现实意义:

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万华为什么能靠自主创新打破垄断?

面对化工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万华为什么十几年牢牢掌握领先地位?

化工作为周期行业,为什么唯独万华能够穿越周期变成公认的成长企业?

万华和万华人为什么能始终保持旺盛的进取心?很难采访到的万华是如何做到只干不说的?

为什么万华能带动烟台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新材料产业高地?为什么记者认为万华为整个城市打开了成长空间?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在继续学习“万华精神”的同时,是否到了深入总结“万华模式”的时候了?

从本文开始,记者试图通过数篇文章,从上述几个问题入手,较为粗浅地解读“万华模式”。

万华化学烟台工业园二期工程核心项目——百万吨乙烯项目

“万华模式”:苦干实干 只干不说

从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到坚持技术迭代创新

万华的前身是烟台合成革厂,1978年从日本引进mdi(聚氨酯的核心原材料)生产线,这是一条二手生产线,外国人给设备不给技术,万华也是由此开始走上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

打破技术垄断的道路艰苦异常,万华经历过设备三天两头停车、维护配件跟不上、生产成本倒挂、凯发官网入口的合作伙伴毁约等等一系列问题,在认清了“高科技原来是买不来”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之后,万华人在1993年决定自主创新,攻克mdi核心技术。

那个年代,吃过“洋老爷”亏的万华决心非常之坚决,没有科研队伍他们就委托国内高校定向培养,培养一个人出3万元;不知道国外设备如何运行的,他们就在管道、阀门、温度传感器以及投料比例之间苦苦探求,终于对几十万个零部件了如指掌;工艺流程和化学反应方面,他们借助高校的计算机经过无数次模拟实验,终于掌握了部分技术。

经过将近三年的努力,1996年3月8日,万华自主研发改造的1.5万吨mdi设备试产一次成功。接下来,万华又和国内高校联合攻关,经上万次试验,先后攻克了mdi的三大关键技术,完整掌握了mdi技术。

mdi生产过程涉及到的光气化、硝化、加氢等都是化工中极其危险的反应,技术壁垒极高,应该说,完整掌握了mdi技术已经可以确保企业长期生存盈利,时至今日,国际上mdi技术也仅仅被包括万华在内的五六家企业所掌握。但万华并没有就此满足,或者说如果仅仅满足于能够长期生存也就没有今天的万华化学。多年以来,万华始终以国际视野考虑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在mdi领域万华仍然在不断地进行技术迭代和升级,自己和自己赛跑,持续刷新着单套产能规模,规模效应也使能耗和投资密度不断降低。

万华的不断进取、技术迭代,让他拉大了与现有竞争企业的差距,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万华超越巴斯夫等国际巨头,一路逆袭成为全球最大的mdi生产商。曾经的技术劣势变为优势,曾经的成本劣势也变为优势,曾经的产能劣势同样变为优势,在技术、成本和产能的加持下,万华不仅成为国内化工的标杆企业,还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护城河,一跃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

与万华可歌可泣的奋斗史以及其国际地位相对比的是,万华是很多媒体公认的很难采访到的企业。与当下有的企业拿着ppt就敢到处开发布会,个别单位和部门有一点点成绩就组织采访不同,“多干少说、只干不说”在万华身上呈现的特别明显。

网上有评论说,万华打破国外垄断的奋斗史催人泪下,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但记者认为,打破垄断后没有小富即安,而是以国际视野居安思危继续保持奋斗和创新动力的万华更加难能可贵,也更具现实意义。

靠自己抢夺发展机遇,苦干实干、多干少说甚至只干不说这是“万华模式”的重要根基,回望万华的发展史,就是一个“拼”字,最初和技术垄断的对手拼,后来自己和自己拼,拼掉了对手就能活下来,而不断拼掉昨天的自己才能强大起来!在烟台新一轮的发展中,这种拼搏的精神同样不可或缺,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我们有先发优势,有资源禀赋优势,理应像万华一样“拼”字当先,敢为人先,直面竞争,为烟台发展而战。

来源:海报新闻


网站地图